• 加载中...
  • 加入收藏
手机版 扫一扫
安徽高校

携手共绘十三五·青春践行中国梦——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专题之十四薪火相传十余年--你们还好吗

时间:2016年08月31日 信息来源:淮北师范大学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【编者按】多年来,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立德树人,实践育人,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、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成长道路,在实践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”,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。学校重视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,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,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在校党委的领导下,校团委精心组织,各部门协调配合,各学院认真落实,我校深入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,取得丰硕成果。1991年以来,学校连续2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。为隆重纪念建党95周年、践行“两学一做”、开展“党员带头·志愿先锋”主题活动,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今年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为生动反映一线火热的实践生活,展示学子的青春风采,我们组织记者深入生活,深入一线,深入现场,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深度报道实践活动。

不知不觉,经过了十二年的发展,到2016年薪火义务支教社已然成为皖北地区会员最多、活动范围最广、影响力最大的公益性学生社团之一。对于薪火而言,12年伴随着的人大多已经散落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,但“投薪加火,为农村教育助燃;沥胆披肝,帮农家孩子读书”的信念一直延续至今,不断有人前赴后继,薪火相传。

十几年来,薪火义务支教社的志愿者们长期坚持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义务支教,足迹踏遍淮北地区农村小学的每一个角落。迄今为止,薪火义务支教社已经先后在后吕楼小学、人民路小学、周口小学、周大庄小学、榴园小学、蒋疃小学等39所小学留下了她的足迹。已有8600多名大学生投入到支教的行列,授课达65000多课时,近7000名农家孩子受益。

如今,这群可爱的人都有一个闪亮的名字----“薪”青年,善的信念越长越高,爱的深度越扎越深,这群阳光的公益人,以骄傲的姿态,努力绽放着光芒!

朱茂发:为一个真实的人生点赞

一头利落的短发整整齐齐,虽然很忙,但是眉宇间透露着的自信和从容,让人过目难忘。这就是朱茂发给人的第一印象,干练沉着,稳稳当当。朱茂发是刚刚结束任期的第十二届薪火义务支教社社长,是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广告学专业的一名普通学生。懂得感恩,乐观向上的他,在公益事业上一路行走,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。

“我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,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”,朱茂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,从过去到现在,矢志不移地坚守着。三年以来,朱茂发把自己青春奉献给了薪火,“在薪火的日子比我之前加入的任何一个社团、任何一个组织时间都要长,付出的精力都要多。”朱茂发没有任何抱怨,流露着喜悦和幸福的心情说道。凡是他空闲的时间,你都能在薪火办公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不论是刮风下雨,还是生病,他都心系薪火,从不懈怠。朱茂发践行着对自己的承诺,这样的他不由自主地让人心生敬意、为他真实的人生点个赞。

“我现在最希望不断推动薪火在教学模式上的革新,逐步适应新时期的乡村教育,让薪火更加的完善。”时任薪火义务支教社社长的朱茂发谈及自己的愿望时,毫不犹豫地这样说道。

从2015年7月就职以来,他一直努力推动薪火社在教学模式上的革新,并适应新时期下的乡村教育。2015年5月,他参加了第三届半岛公益论坛;同年6月他独自一人参加了暑期悦读夏令营培训;11月底,他赴北京参加2015桂馨夏令营志愿者年会;12月,他独自参加了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一届益微论坛,众多高校学生社团代表齐聚一堂。为了更好地发展薪火的事业,他穿梭在公益及教育行业的专家中,努力学习对薪火有用的知识。他见识了很多优秀的人,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,并逐渐明白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。这些收获让他更加努力,更坚定了他教学模式革新的信心。

朱茂发进入大学已有三年。这三年中,与他一起成长的,是薪火;见证薪火不断进步的,是他。多少个日夜奔波,多少次风风雨雨,他努力地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薪火。三年,他或许已经记不起究竟为薪火外出过多少次,北京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……各种论坛,各种培训,各种与教育有关的会议,哪怕它们只能带给薪火一点点的进步与经验,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前往。

每次学到一些先进的知识,他都兴奋得像个孩子。每一次,他都会更加坚定对薪火改革的信念;每一次,他都会努力完善自己的改革方案。

薪火共走过了十二个年头,朱茂发陪着她走了三年,四分之一的路程。这三年来,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,去成就薪火义务支教社的志愿事业。

高玲燕:曾经的学生如今的支教老师

“曾经的我不知道什么是‘薪火’,只知道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经常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课程,为我们办活动,带给我们很多知识和欢乐。”十年前的高玲艳还在上小学四年级,作为“被支教”的学生,那时候的她管那群年轻人叫“新老师”。而2014年的那个秋天,她已经成为了淮师大管理学院的一名大学生,作为“薪青年”的她继续传递着正能量。

至今高玲艳家中还保存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,这是十年前薪火社前往她的母校尚高小学支教,薪火社志愿者为他们拍的,临走时“新老师”还送给她一本书,她一直珍藏到今天。说起加入薪火社,这张照片就是她加入的原因之一,因为那个时候,家中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。

尚高小学是薪火社在淮北周边地区开设的第一所支教小学,也是条件最为艰苦的小学之一。高玲艳回忆十几年前的教室,墙上裂个大口子,四处漏风,有窗户没玻璃,下雨时雨都能飘进教室里面,学校没有一片平地,连一个坚固的课桌都是一种奢望,学校只教授语文和数学课,而且每一个老师都得是全能的,会教语文也要会教数学,因为师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。

直到薪火社志愿者走近他们,为他们带来了音乐、体育、常识等趣味课程,还给他们举办“趣味运动会”、“六一汇演”等活动。“他们的教学方式很新颖,对于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仿佛走进了一片新的世界”高玲艳说。

进入大学后的她毫不犹豫地加入薪火社,因为她想像以前的“新老师”一样,把更多的知识带给孩子们。“只有语数外,没有音体美等课程,村里的教师就是本村的有些文化的农民中选出来的,课本还是十几年前的老课本,老师的英语发音依然非常的不标准,周而复始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开拓孩子们的思维。”,再次来到母校,给她留下的印象的是失望和伤心。但也让她坚定了信心,把自己的所学知识毫无保留的通过支教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,尽自己的所能,让母校的孩子们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生活。

在薪火的2年时间里,她早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变成了支教小学的教学负责人,直到现在,她依旧会抽时间到小学看看孩子们,喜欢孩子们围着老师来,然后再把老师送走的场景。

薪火妈妈:“我希望薪火能够寿终正寝”

“支教十年了,我希望薪火能够寿终正寝,如果薪火的支教是淮北农村贫困教育的终点,这样我们成立这个社团的初衷也就达到了。”2014年7月12日,在淮北师范大学“暑期阳光行动”启动仪式上,当所有老师都沉浸在高兴和喜悦当中时,一名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支教的思考,让整个会场瞬间沉寂下来。

这位教授名叫傅瑛,知道她名字的人不多,更多的人喜欢叫她“薪火妈妈”。

十年前,在傅瑛和其他几位教师的努力下,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成立了。成立之初,经费问题一直苦恼着她。较早的经费都是由支教社的几名指导老师和学生们自掏腰包,“可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,我们都明白,只有让更多的教师知道薪火,才能让更多的人帮助薪火。”傅瑛说。

于是,傅瑛便通过借助媒体宣传,让更多的老师、学生和社会人士参与其中。为了开辟更多的支教点,她还亲自和当地的教育局领导到农村小学调研。

设备简陋,环境脏乱,坐在教室里通过墙上的裂缝都能看到外面,墙壁只能用木棍撑着……如此的景象,让她和教育局的领导目瞪口呆。“教育局领导立即答应要解决此事,不久后,校舍和教学设备问题都解决了。”那一年,傅瑛已经接近退休,但她一直为支教忙碌着。

在为公益奔波忙碌的同时,傅瑛开始对支教有更深入的思考。“现在很多老师要求高,不愿意去边远山区工作,农村教育这个大缺口一直填不上。本想通过支教能够带动农村教育发展,可没想到支教一旦开始了,就结束不了。”

“我希望薪火能够寿终正寝。”傅瑛认为,支教只是临时的,只有教学水平、师资力量能够跟上来,农村教育问题才能得到解决,那么薪火义务支教社也就应该画上句号了。

2013年,傅瑛退休了。在薪火支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经常到她家里去,看望这位“薪火妈妈”。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公益,思考如何让薪火换一种形式存在。

“我希望薪火人的热情长存,但我也希望淮北地区的学校很快不再需要薪火支教,这样它就能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了。”2016年暑期“薪火阳光行动”又要出发了,启动仪式上,傅瑛说出了自己的思考,会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。

十年了,傅瑛没有忘记支教的初衷,依然为支教奔走相告,唯一能够见证的,就是她那从乌黑到花白的头发,以及满脸的皱纹。

有人曾说,爱的伟大之处在于越分享越富有,而梦的不凡之处则在于越坚持越美丽。十年支教,对于所有的支教团来说都是一场美丽的梦,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。

无论是支教老师,还是被支教的孩子,亦或是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指导老师,他们用最美好的时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对于他们来说,任何时候,回想起来都是一段美好的记忆。最后,笔者不禁再问一句,“十年了,你还好吗?”

(文:李华锡、吴佳丽/ 图:吴佳丽/ 审核:马伟)

上一篇:党群机关党总支组织纪检审计党支部开展专题党课学习
下一篇:携手共绘十三五·青春践行中国梦——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专题之十三 携手志愿行,同心中国梦
(作者:佚名 编辑:淮北师范大学)

我有话说

新文章

门文章